黑芝麻能治白癫风吗 http://pf.39.net/bdfyy/bdfyc/160112/4757551.html随着全球肥胖的流行和代谢异常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1]。由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在种族、经济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中国NAFLD患者的临床、遗传和生物标志物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2]。
近日,医院丁艳华教授和吕国悦教授团队通过一项基于MRI-PDFF的横断面研究,建立了可无创预测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疾病状态的模型,相关内容发表在HpatologyIntrnational杂志。《国际肝病》特此报道。
通讯作者:丁艳华1,吕国悦2
通讯作者单位:1.医院I期药物临床试验病房;2.医院肝胆胰外科
目前已有一些非侵入性成像诊断方法可以评估肝脏脂肪含量(LFC),MRI-PDFF相比其他成像方式,其对LFC的量化具有最高的诊断准确性,并且通常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临床试验。而很少有研究基于MRI-PDFF讨论国人NAFLD的临床特征,并且大多数研究中的生物标志物较少[3-5]。
此外,NAFLD存在遗传易感性,因此,潜在遗传风险(SNPs)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在中国人群中发现了几种单核苷酸多态性,例如PNPLA3、TM6SF2和KLB。这些研究中使用的诊断标准是超声,准确性受观察者之间和观察者内部可变性的限制[6-8]。因此,需要一种更可靠的评估方法作为诊断标准,如MRI-PDFF。
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MRI-PDFF和肝活检,研究中国人群NAFLD的临床、实验室和遗传学特征,并通过机器学习方法通过血清生物标志物区分NAFLD。
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既往有ALT升高和超声显示脂肪肝的受试者,但存在以下情况的受试者被排除:①过量饮酒(男性g/w,女性g/w);②伴病*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或其他诱发慢性肝病的因素;③2年内肿瘤病史。
从年1月到年3月,名满足条件的患者被纳入分析(包含38名肝穿患者,图1)。
图1.研究设计
生物标志物:本研究通过ELISA方法检测了受试者血清中的生物标志物(包括:FGF19,FGF21,IGF-1,IP-10,IL-6,TIMP1以及CK18)。此外,通过患者留存的全血检测了9个SNP位点。
统计方法:利用机器学习,使用LASSO和弹性网络建立脂肪肝预测模型;决策树通过树结构可视化分类或回归结果。
结果
38名肝穿患者中,约有1/3的患者存在NASH和纤维化(表1)。通过MRI-PDFF定量肝脂肪后[健康:47例;轻度NAFLD:例;中重度NAFLD:83例;肝脂肪含量(LFC):3.6%vs.8.7%vs.19.0%],大多数生物标志物在三组之间显示出显著差异(表2),非肥胖患者的LFC与肥胖患者病情程度相似(11.1%vs.12.3%,表3)。
表1.NASH或非NASH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结果
表2.据MRI-PDFF分组的例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结果
表3.NAFLD患者按BMI分组的临床和实验室结果
包括生物标志物的模型具有很强的诊断能力(准确度:0.80-0.91,图2)。基于决策树的模型用于识别NAFLD的预测因子,不仅可以区分健康人(LFC5%)和NAFLD(LFC5%),还可以区分轻度NAFLD(LFC14%)和中重度NAFLD(LFC=14,图3和图4)。
图2.AUC比较:(A)四种报道过的模型;(B)两个新建模型
图3.分类树:A区分健康受试者和NAFLD受试者;B区分轻度NAFLD和中/重度NAFLD
图4.回归树:A预测LFC和B预测非肥胖人群LFC
PNPLA3、HSD17B13和MBOAT7的变异等位基因被确定为导致肝脏脂肪含量更高的遗传危险因素(LFC:8.7%vs.12.3%;11.0%vs.14.5%;8.5%vs.10.2%,P0.05,图5);携带UQCC1rs变异等位基因的患者表现出较低的LFC(10.4%、8.4%;OR=0.58,P0.05)。携带更多危险等位基因的患者表现更高的LFC(8.1%vs.10.7%vs.11.6%vs.14.5%,表4)。
图5.不同患者LFC:PNPLA3rs变异型和野生型(A);HSD17B13rs变异型和野生型(B);UQCC1rs变异型和野生型(C);MBOAT7rs变异型和野生型(D)
表4.按GRS评分分组的患者
结论
基于MRI-PDFF,多种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组合可以准确预测疾病状态。当通过MRI-PDFF量化基因对肝脂肪变性的影响时,首次确定UQCC1rsG等位基因为保护因子,MBOAT7T等位基因被确定为非肥胖群体中的遗传风险因素。
END
专家简介
丁艳华
医院I期药物临床试验病房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作为主要研究者(PI)已完成余项临床试验,其中包括项新靶点、新机制的抗慢性乙肝、丙型肝炎、脂肪肝、抗肿瘤、内分泌及心血管等方面的新药I期临床试验。承担“十三五”重大专项2项、“十二五”重大专项1项,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合计纵向课题经费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期刊发表文章60余篇,出版译著二部。研究方向:临床流行病学及遗传药理学(肝病及心血管疾病药物代谢酶、转运体基因多态性、血药浓度与疗效评价);创新药物临床药理学(新药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研究;脂肪性肝炎(NASH)自然史长期随访研究。
专家简介
吕国悦
医院*委书记,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第八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及移植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器官移植分会常委,国家癌症中心肝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器官移植分会常委、吉林省器官移植质控中心主任、吉林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首席专家。
在SCI期刊累计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3部,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20余项国家及省市级课题,获资助金额余万元。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第十六批享受省*府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