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吴昌硕梅花忆我我忆梅 [复制链接]

1#

吴昌硕 梅花忆我我忆梅


杭州人都爱去灵峰探梅,有着 观梅第一山 美誉的,却不是灵峰,而是余杭塘栖的超山。 百余年前,当运河水道还是最重要的交通要道的时候,到杭州的 驴友 ,无不留恋西溪的芦苇,半山的桃花,超山的香雪。 梅花又是中国文人的最爱。所以,在超山,不仅能看到那一丛连一丛的 十里梅花香雪海 ,更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咏梅、画梅的真迹。 单说近代,就有王国维、俞樾、康有为、郁达夫、林风眠、梅兰芳、张大千等大批名士,在超山留下墨宝与文字。不过,要说对超山梅花最痴心的,还要数杭州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 1929年,一次回归


  金石大师长眠超山梅林 1929年秋的某日,一艘轮船从上海港驶出,过嘉兴、桐乡,进入塘栖,慢慢停靠东石塘运河轮船码头。船上两大一小三口棺材,是吴昌硕与夫人施氏的棺材,以及早前先生订婚未娶的夫人章氏的骨灰小箱。 先生的棺材是楠木做的,据说是日本朋友所送,极重,八个青壮年一起抬还非常吃力,一只小船载不了,用两只船并排捆绑,上面铺了木板才勉强放下。 遵照先生生前遗愿,墓地选在超山报慈寺西侧的山坡上,背靠青山,面对梅林。为运柩需要,特地从河埠至墓道修筑了一条长五百米、宽一米的石板路,这条路由十多个石工,历经五年完成。棺木运来时,墓道尚未完成,直到1932年11月,陵墓工程终于竣工。自此,一代艺宗长眠在超山梅林之中。 如今,吴昌硕和两任爱妻的墓旁,已经修成了一座吴昌硕纪念馆。墓前是先生的花岗岩全身立像,手握书卷,眺望梅林;纪念馆中,迎门就是一幅 昌硕在超山 的浮雕,缶翁的笔墨纸砚摆在面前,四壁都是先生生前吟咏超山梅花的诗句和画作。其中,单咏宋梅的就有三首。 这宋梅,距离吴昌硕墓不过百步,虬枝古干,中心早已枯空。然而,经历了数百年岁月的枝干上依然年年吐露寒香。更奇的是,一般梅花多为五瓣,此树却是六瓣名种。 这棵宋梅是吴老的最爱。 1927年春,为避兵乱,昌硕先生率儿孙来到超山,时值梅放时节,千树万树,飞红映白。而当时*阀混战,百姓生灵涂炭,老人渴望太平而不得,重游胜迹,感叹万分,愿 安得梅边结茅屋 以长伴梅花而居。他亲自选定超山作为自己长眠之地,并慎嘱儿辈遵行。这也是昌硕先生生前最后一次赴超山之行,时年84岁。 他为超山宋梅留下不少诗作。 他曾应寺僧邀请,赋五律二首: 如如佛奈何,世变太么麽。梅剩宋一树,水难清到河。蛟螭蟠郁郁,须发趁皤皤。人寿休狂说,千年一刹那。 梅尔鉄铮铮,*妃塔已倾。夕阳收五季,残雪表孤撑。手见佛弹指,月明龙点睛。此时仙一比,蓬勃看云生。


  在宋梅畔,昌硕先生还曾乘酒兴留下七律一首: 蛟走虬飞古佛傍,宋梅敢颂寿而臧。花如蔺抱无瑕璧,酒当坡移有美堂。汉阙比天腾月窟,秦桃迷洞诳沧桑。队游仙倘罗浮遇,妄想阳冰借石床。


  这几首诗作的真迹,现在都留在了吴昌硕纪念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