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时间能干什么?对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来说,十年足以长成琅琅读书的少年,十年,也能让幼嫩的绿芽支起顶天立地的树干。而对于武汉大学*良教授团队来说,十年的时间,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一直致力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研究。
年,国际顶级杂志《自然·医学》(NatureMedicine)在线发表*良教授团队研究成果,系统阐明去泛素化酶CYLD在肝脏脂肪变性中的关键保护作用。这一研究成果,解决了此前该领域对CYLD在肝脏中作用的争议与难题,为理解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认识。此后,*良一系列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均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作为临床上最常见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主要慢性肝脏疾病之一,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很早就得到了*良教授的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外所致的以肝脏脂肪堆积为主要特征的肝脏代谢疾病,近年来,我国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持续走高,并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因此,阐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机理以及研发有效针对其发生发展的治疗靶点,对于肝病的防治以及保障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意义。这也是*良教授团队多年来一直专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病理研究的原动力。
*良教授介绍,去泛素化酶CYLD是天然免疫调控网络重要分子,可调控多种天然免疫重要分子泛素化和活性。但前期一系列关于CYLD矛盾的结论一直是肝脏研究领域中尚未阐明的问题。而历经十几年的研究,基于多种基因工程动物疾病模型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良团队证实了CFLAR对NASH的中心环节炎症、纤维化、胰岛素抵抗和肝脏脂质堆积的关键抑制作用。该结论在不同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代谢综合征动物模型中得到了充分验证,CYLD过表达显著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和代谢紊乱的发生发展。*良这项研究成果,是肝脏代谢性疾病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为开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靶向治疗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良师从我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刘德培院士与梁植权院士,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人才。年11月,*良加入武汉大学,其所带领的团队*良团队长期致力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肝脏代谢及相关疾病研究,创建了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研究等十个研究平台,为我国肝脏代谢性疾病等重大临床问题做出了贡献。
再发重磅文章!*良团队在新冠诊疗领域做出巨大贡献
年1月7日,Cell出版社旗下新子刊Med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良团队题为“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aRiskScoreUsingCompleteBloodCounttoPredictIn-hospitalMortalityinCOVID-19Patients”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构建了一个仅基于血常规检查指标便可准确且动态判断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死亡风险的评分模型,即PAWNN评分。该评分作为一个简便易行、准确高效的风险预测工具,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判断病人风险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救治方案及优化医疗资源分配。Med是由Cell出版社新创办的临床和转化研究月刊,主编由NiklaEmambokus担任(原CellMetabolism主编),主要发表对临床治疗产生直接影响的研究成果。
另外,年1月5日,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多单位合作,*良,张晓晶,杨娟及张鑫等共同通讯在CellMetabolism在线发表题为“Theneutrophil-to-lymphocyteratiodeterminesclinicalefficacyofcorticosteroidtherapyinpatientswithCOVID-19”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明确了新冠肺炎治疗中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用药的边界。这一“明确边界”在临床中的应用,将有望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并大幅减少激素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具体来说,该研究将来自湖北省21家医院的12,例COVID-19病例平均分配给了培训和验证队列。该研究发现入院时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之比(NLR)6.11可以判别死亡率较高。然而,重要的是,在此类个体中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降低60天全因死亡率的风险。相反,在NLR≤6.11或2型糖尿病的个体中,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治疗与死亡率降低无关,而与高血糖症和感染风险增加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队列中,皮质类固醇治疗与非糖尿病且具有NLR定义的严重症状的一部分COVID-19患者的有益结果相关。
肾脏损伤是新冠的常见并发症,然而,疫情早期并不清楚肾损伤和新冠的预后是否相关。年10月2日,武汉大学*良团队Med上发表了题为“KidneyFunctionIndicatorsPredictAdverse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