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专业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徐光华
医院
乙型肝炎在全球以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差异分为高、中和低流行区,我国1~59岁人群约为7.18%。慢性乙型肝炎(CHB)部分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在我国属乙类传染病。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低龄人群HBsAg阳性率显著下降;干扰素-α、核苷(酸)类似物(NAs)的临床应用,明显延缓了CHB病情进展,进而使肝纤维化逆转、HCC发生率减低,改善了CHB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世界各国和国际肝病学术组织(AASLDEASLAPASL)相继出台了多版乙肝指南,就CHB诊治、预防、管理等多方面提出推荐意见并适时更新之。中华医学会肝病及感染病学分会结合国内乙肝防治现状,及时发布了中国CHB防治指南更新版,促使广大肝病及感染病科医师更加规范地筛查、监测、治疗和随访CHB患者。临床医生在学习、理解、应用上述指南的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一些困惑,尤其是如何深入理解准确把控抗病*治疗指征,即哪一类患者或处于CHB自然史那个阶段的患者需要抗病*治疗,我们做了一些探索,提出了几点拙见,供大家参考。
一.乙肝抗病*治疗指征
(一)如何理解HBVDNA持续阳性
从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高敏PCR技术检测HBVDNA相继用于乙肝抗病*治疗药效判定以来,其检测下限及单位如拷贝/mL、IU/mL与40IU/mL、20IU/mL、10IU/mL、未检测到HBVDNA靶分子(notdetected)等多种形式,使临床医生较难认知阳性结果。未来指南更新时可否补充采用哪一种技术,达到怎样的程度方可视为HBVDNA阳性。HBVDNA检测间隔多长时间为适,监测多久为“持续”,这些细节问题的解决可使指南更具操作性。
(二)准确理解肝纤维化程度在抗病*指征中的意义
无论是AASLD、APASL、EASL还是版中国CHB防治指南,在抗病*治疗指征中,对肝活检结果均给予足够篇幅的论述和推荐,特别是中国指南中“明显”肝纤维化的界定≧F2已被广泛应用。针对肝纤维化,近期有学者论述,F0即无纤维化,F1指汇管区纤维化但无纤维间隔,F2指汇管区纤维化并见到纤维间隔,F3指汇管区与中央静脉之间形成桥状间隔,F4为肝硬化。可否将中国指南抗病*指征中的“明确”肝纤维化,理解为≧F1,值得商榷。
(三)新近指南的更新意见不断完善抗病*治疗适应证
AASLD更新指导推荐意见,在急性乙肝患者中若出现病程拖延、肝衰竭或肝衰倾向时,选用恩替卡韦(ETV)、替诺福韦酯(TDF)或丙酚替诺福韦(TAF)抗病*治疗直到HBsAg清除为止,行肝移植者疗程不确定,转慢性者按CHB对待。
所有HBsAg阳性肝移植者都应接受NAs预防治疗,不应单用HBIG,选用ETV、TDF或TAF;合并HDV或HIV感染者、依从性差者最好采用NAs和HBIG联合方案;所有HBsAg阴性,接受HBsAg阴性,但抗-HBc阳性供肝者,应给予ETV、TDF或TAF治疗;均应终身治疗。
对于HBeAg阳性的2-18岁儿童ALT正常者不推荐抗病*治疗。干扰素α-2b可用于1岁以上,儿童在2岁以上推荐ETV,5岁以上推荐聚乙二醇干扰素,12岁以上推荐TDF。
二.判定免疫清除期
(一)“三三”认知,终身管理
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可粗略划分为HBeAg阳性、HBeAg阴性、HBsAg阴性三个阶段,进一步可分为免疫耐受、免疫清除、免疫控制、免疫逃逸、乙肝康复和免疫激活(隐匿性乙肝)六期。
其中处于免疫耐受、免疫控制和乙肝康复期的患者受宿主、病*、药物干预等因素影响存在疾病活动风险,均为监测对象,简称为“三期监测”。
免疫清除、免疫逃逸和免疫激活期均须抗病*治疗,简称为“三期治疗”。
在HBeAg阳性阶段的免疫耐受期与免疫清除期之间,HBeAg阴性阶段的免疫控制期与免疫逃逸期之间以及HBsAg阴性阶段的乙肝康复期与免疫激活期之间容易产生误判,简称为“三个误判”。
一旦感染HBV,即使已进入乙肝康复期,在深度免疫抑制或化疗药物作用下,均存在疾病活动风险,故须终身管理。
(二)临床确认免疫耐受期存在较大偏差
我们将年9月至年3月,住院的ALT2×ULN的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例,知情同意后行肝活检术。免疫耐受期肝穿确诊组设定为A<2且F<2,临床误判组为A≥2或/和F≥2。排除合并其他嗜肝病*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炎及其他影响肝脏功能的相关性疾病。慢乙肝和肝脏病理学诊断标准参照我国版CHB防治指南,所有患者未使用过任何抗病*药物。结果有例患者(61%)病理诊断为A0F1、A1F0、A1F1,符合免疫耐受期改变,例患者(39%)病理诊断为A2F1、A1F2、A2F2、A2F3、A3F2、A2F4,显然已进入免疫清除期,后者应尽早给予抗病*治疗。
(三)客观指标综合评估有助减少误判
我们对上述两组的生化学(ALT、AST)、免疫学(HBsAg、HBeAg)、病*学(HBVDNA)和影像学(LSM)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各指标有益于区分免疫耐受与免疫清除期,尤其是HBVDNA、HBsAg、HBeAg三者联合考量意义较明显。
三.判定免疫逃逸期
(一)临床辨别免疫控制期与免疫逃逸期同样有难度
我们将年1月至年2月,住院的ALT2×ULN的HBeAg阴性CHB患者例,知情同意后行肝活检术。免疫控制期肝穿确诊组设定为A<2且F<2,临床误判组为A≥2或/和F≥2。排除合并其他嗜肝病*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炎及其他影响肝脏功能的相关性疾病。CHB和肝脏病理学诊断标准参照我国版指南,所有患者未使用过任何抗病*药物。结果74例(58.3%)病理诊断为A1F0、A1F1符合免疫控制期改变,53例(41.7%)病理诊断为A2F1、A1F2、A2F2、A2F3、A1F3、A2F4,显然已进入免疫逃逸期,后者应尽早给予抗病*治疗。
我们也对99例ALT≥2×ULN的HBeAg阴性CHB患者进行了相应的探索,结果52例(52.5%)病理诊断为A2F1、A1F2、A2F2、A2F3、A1F3、A2F4,确诊为免疫逃逸期,而47例(47.5%病)理诊断为A1F0、A1F1、A0F0、A0F1,产生误判,尚处于免疫控制期,系监测对象。
(二)部分客观指标有助确诊免疫逃逸期
我们将上述例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肝穿检查病理结果按A<2且F<2(例)及A≧2和/或F≧2(例)设定为免疫控制期组与免疫逃逸期组,就免疫学(HBsAg)、病*学(HBVDNA)、生化学(ALT,AST)、影像学(LSM)量值统计分析,提示用(高敏PCR检测)HBVDNA载量、ALT和AST水平以及LSM值区别免疫控制期与免疫耐受期有一定价值,HBsAg定量也存在该趋势,宜扩大样本验证。
(三)HBsAg水平与临床治愈
在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中,最接近临床治愈目标并且具备抗病*指征的阶段当属免疫逃逸期,这部分患者尽早治疗,更接近HBsAg阴转目标,可提升临床治愈率。尚有提出部分治愈概念,即停药后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外周血HBVDNA清除;完全治愈即进一步达到cccDNA清除;完全清除治愈(